发布日期:2025-08-19 18:08 点击次数:168
中国书法对日本的影响极大,该国的“书道”原来叫作“入门书”,取自王羲之“入木三分”,由此可见,不仅我们学晋唐诸家,岛国也是如此。日本古代书法史上有六位顶级大师,合称“三笔三迹”,“三笔”是指空海、橘逸势和嵯峨帝,“三迹”是指小野道风、藤原行成和藤原佐理。
他们均取法于二王、颜柳、张旭、怀素,得晋唐笔法之精髓,启功写诗赞叹道:“羲献深醇旭素狂,流传遗法入扶桑。不徒古墨珍三笔,小野藤原并擅场。”并指出:“日本书道,实传东晋六朝以来真谛,盖自墨迹熏习,不染刀痕蜡渍也。”
学界公认的“三笔三迹”之首是空海,他也被誉为日本“最牛书法家”“岛国王羲之”,启功认为他的书艺超过宋元诸家,“诸体并长……此皆真行之典范,与中土中唐以来名家,固兄弟行也。”水平与中唐时期名家相比不落下风。
展开剩余61%空海曾在804年作为“遣唐使”来到中国,先后在洛阳白马寺和长安青龙寺学习佛法与翰墨。他在两年的时间内,遍访名师、遍临法帖,曾在韩方明处欣赏到孙过庭的《书谱》,细致学习,他的《临孙过庭书谱》尚有残稿保存了下来。
此作没有一味求写得像,而是加入了自己的风格,展现了对晋唐草书笔法的精准把握,又融入了自身对和纸、笔墨特性的适应。对孙过庭中锋行笔准忠实遵循,长横起笔侧锋斜入后迅速转正,行笔保持中锋稳定,与原作笔画的“锥画沙”质感高度契合。转折处方圆互用,内角通过腕力微调实现圆转过渡,既保留孙过庭“折钗股”的劲健,又因狼毫笔特性增添几分柔韧。
笔势连贯,笔画间牵丝引带,收笔处飞白因笔锋自然耗墨形成,无刻意夸张,比原作更显温润。结字欹正相生,松紧随字势而定,单字倾斜角度较原作略收,绞转也比原作稍缓,增强了线条流畅性。
墨法枯润对比明显,通过行笔速度调控,确保笔画轮廓清晰,长笔画中段墨色过渡比原作更显层次,末端飞白纤维更显细腻,比原作的“干裂秋风”多份温润。通篇墨色节奏与原作呼应,急写连笔处墨色偏枯,缓写单字处墨色偏润,体现对异域书写材料的主动调适。
日本《入唐求法巡礼行记》载其“于长安尽得二王、孙过庭笔法要诀,归而摹之,传于东域”,中国学者傅申指出“此摹本既是唐代草书笔法的忠实记录,又是日本书家对唐法的首次消化,其调整处恰是文化适应的鲜活注脚”。
发布于:北京市